鐵素體不銹鋼管的發展歷史
不銹鋼管的發明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。20世紀初,吉耶(L.B.Guillet)于1904-1906年和波特萬(A.M.Portevin)于1909-1911年在法國;吉森(w.Giesen)于1907-1909年在英國分別發現了Fe-Cr和Fe-Cr-Ni合金的耐腐蝕性能。蒙納爾茨(P.Monnartz)于1908-1911年在德國提出了不銹性和鈍化理論的許多觀點。
丹齊曾(C.Dantsizen)1911-1914年在美國開發了含Cr量14%-16%,含C量0.07%-0.15%的鐵素體不銹鋼管。到20世紀40-50年代,節Ni的Cr-Mn-N不銹鋼管問世。60年代,C+N<150 ppm的高純鐵素體不銹鋼管出現。
現代不銹鋼管生產中,除C.Cr,Ni等元素外,根據不同用途對性能的要求,進一步用Mo.Cu.Si.N,Mn,Nb,Ti等元素合金化或進一步降低鋼中的C Si.Mn.S.P等元素又研制出許多新鋼種。例如,為解決氯化物的點蝕、縫隙腐蝕用的高純、高鉻高鉬鐵素體不銹鋼管00C125Ni4Mo4、00Cr29Mo4Ni2、00Cr30Mo2.鐵素體不銹鋼管只占不銹鋼管總產量的30%-40%,近年來,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,特別是Al.Cu、Zn和Ni,低鎳或無鎳的鐵素體不銹鋼管開始得到了國內外重視,并在實際中得到廣泛應用。
發表評論: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